找到相关内容39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

    自然。人与自然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依存关系,正为科学的高度发达后人类随心所欲驾御自然能力的畸形发展所稀释。但是,佛法的因果法则和残酷的现实都在警示着人类,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过度无序的索取,一切以众生...

    觉 醒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1773881.html
  • 宗萨亲波切著:造作与无常(2)

    泰姬玛哈陵(Taj Mahal)会永垂不朽,美国人相信自由女神像会永远长存一般。  然而,即使经过海啸这么具摧毁性的警示,死亡与毁坏很快会被埋藏与遗忘。豪华的度假村很快就会耸立在受难者家属前来认尸的地点...

    宗萨亲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3874339.html
  • 探究少林“CEO”释永信商业化非常“修炼”

    30多万时,一看前景不妙,各方就把投资撤回了。而少林寺的说法是,营销脱离了深层文化理念,失控了,感觉企业会把这个产品往保健品的虚拟和泛滥状态下引导,及时刹车。   这次尝试对少林寺怎样走出山门有个警示...

    何伊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3378591.html
  • “独坐大雄山”——寻访百丈寺与怀海大师

    “如人骑牛回家。”大安再问:“如果不能保证始终怎么办?”怀海大笑云:“就像牧牛者持杖警示,使牛儿不咬人家的苗稼。”长庆禅师闻言忽大悟,于是也不走了,留在了百丈寺。“佛”与人之“心性”不二,自然不应外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2078740.html
  • 慧远大师伦理思想略论

    先人之功,这实际与命定论并无二异,其结果是既推卸了个体的道德责任,又关闭了个体通过道德上的努力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大门,从而淡化了以报应论赏善罚恶的警示作用,减弱了道德教化功能。佛教报应论实际上强调个人的...

    张有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25681222.html
  • 冯学成:《中庸》说要第四讲

    这“四戒”被很多后世之人作为对自己的警示。第一戒:“势不可使尽”,有些人有权势,或者气势很盛,还有些人财大气粗,但是“ 势若使尽祸必至”。有些人人缘很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认得到...

    冯学成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60392106.html
  •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后世传承

    ”[15]他品德高尚,念佛虔诚,劝化热心。曾作有《劝化径路修行颂》警示世人:“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

    文豪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1593661.html
  • 虚云和尚的规约思想对现代僧团建设的指导意义

    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虚云和尚对戒律的重视和要求,也对当前中国佛教具深远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佛教的复兴,而佛教的复兴有很多条件,比如寺庙的建设、人才的培养、道风的...

    牛延锋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75394099.html
  • 试析虚云和尚禅净合一的修行观

    众人由于不明白禅净与佛法之旨趣,而妄生高低与优劣的分别之心,所以才有了数百年的禅净之争,这种争论不仅是学佛人所不应有之举,更是在毁谤佛法。虚云和尚为此警示世人,“勿再同室操戈”。在去除了禅净之争的分别之...

    李万进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80194128.html
  • 大慧宗杲“话头禅”理路钩沉——以《大慧书》为线索

      (4)在给功成名就、处于人生暮年的兵部侍郎和翰林学士汪彦章的函件中,也透出了劝汗惜时习禅的警示与悲悯。   ▲“一个汪彦章,声名满天下。平生安排得、计较得、引证得底,是文章,是名誉,是官职。...

    袁经文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8020395194.html